实验室样品管理:规范流程与核心要求指南

GS 7 2025-09-22 14:54:50 编辑

在检测实验室的日常运营中,实验室样品管理是保障检测结果公正性、可追溯性与数据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无论是食品检测、环境监测还是医药研发,规范的实验室样品管理能从源头避免样品混淆、污染或信息缺失,为后续检测分析提供精准、可靠的样品基础,同时满足行业标准与监管要求。

一、实验室样品管理的核心要求

实验室样品管理需覆盖样品从接收、储存、流转到留样、处置的全流程,每个环节均有明确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1.1 样品接收与标识:确保信息准确

接收流程规范:样品需由专人负责接收,接收时需与送样人共同核对样品基本信息(如样品名称、数量、状态、送样单位),并详细记录在《样品接收单》中。若发现样品包装破损、数量不符或信息缺失,需立即与客户沟通确认,避免后续争议

唯一性标识分配:每个样品需分配唯一编号(建议采用 “年份 + 样品类别 + 流水序号” 格式,如 “2025-ENV-001”),标识内容需包含样品名称、编号、当前状态(未检 / 在检 / 已检 / 留样),且标识需清晰、牢固、不易脱落,防止样品混淆

1.2 样品储存条件:保障样品特性

环境参数控制:留样室需根据样品特性设定专属温湿度范围(常规样品通常为 - 20℃~55℃、湿度 10%~90%),并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测设备与应急调控装置(如空调、除湿机、备用电源),确保储存环境稳定

分类存放管理:样品需按类别、状态分区存放,如将食品样品与化学试剂样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易变质样品(如生鲜食品)需放入冷藏或冷冻设备,危险品(如易燃易爆化学品)需单独存放在防爆储存柜中,并张贴警示标识

1.3 样品流转与记录:实现全程追溯

流转过程控制:样品在检测各环节流转时,需全程携带唯一性标识,交接时需填写《样品交接单》,记录交接人、交接时间、样品状态变更及异常情况(如样品轻微损坏),确保每个环节可追溯

分装操作规范:若检测需对样品进行分装,需由经过培训的专人操作,分装后需为每个子样品重新粘贴唯一性标识,并记录分装时间、分装数量及操作人员,避免子样品信息缺失

1.4 留样管理:应对复检需求

留样期限设定:常规样品的留样保存期通常为 3 个月,特殊样品(如医药研发样品、仲裁检测样品)需按客户要求或行业标准延长留样时间(部分可达 1 年),并在《留样登记表》中明确标注到期时间

定期检查维护:留样期间需定期对样品进行检查,常规样品每季度进行外观目检(查看包装完整性、样品是否变质),重要样品每年需进行全性能检测,确保留样仍具备复检价值,检查结果需详细记录

1.5 安全与处置:符合合规要求

安全管理措施:留样室需实行专人管理,配备双锁制度(管理人员与质量负责人各持一把钥匙),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同时配备消防器材、应急洗眼器等安全设施,定期开展安全演练

过期样品处置:超期留样需经质量负责人审批后,按样品类型选择合适处置方式(如无害样品可交由专业机构回收,危险品需按环保要求无害化处理),处置过程需保留记录,包括处置时间、方式、操作人员及审批意见

二、如何确保实验室样品的代表性

实验室样品的代表性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有效性,需从采样、制样、储存到流转全流程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2.1 采样阶段:科学选取样品

随机性与多点采样:采样时需覆盖样品的不同批次、不同部位或不同时间点,避免人为选择偏差。例如采集土壤样品时,需在检测区域内均匀设置 5-8 个采样点,每个点采集相同重量的土壤,混合后作为代表性样品

选择合适采样工具与方法:根据样品类型选择专用工具,如采集液体样品需使用无菌采样瓶,采集固体颗粒样品需使用分层取样器;同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采样过程中引入污染物,影响样品真实性

详细记录与签封:采样时需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天气)、采样人员等信息,必要时与受检方共同对样品进行签封,确保采样过程透明、可追溯

2.2 制样与处理:保证均匀性

充分混合处理:制样时需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充分混合,如固体样品需粉碎后过筛,液体样品需搅拌均匀,确保样品各部分特性一致,避免局部差异导致检测结果偏差

控制制样环境:制样需在专用实验室进行,环境需满足洁净度要求(如食品样品制样需在万级洁净室),同时控制温湿度,防止样品在制样过程中发生性质改变(如水分蒸发、成分氧化)

分装后重新标识:制样完成后若需分装,需为每个子样品分配新的唯一性编号,并与原样品编号关联(如原样品编号 “2025-FOOD-002”,子样品可标注为 “2025-FOOD-002-1”“2025-FOOD-002-2”),确保子样品可追溯至原样品

2.3 储存与流转:维持样品特性

匹配储存条件: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易挥发样品需密封冷藏,光敏样品需避光保存,确保样品在储存期间不发生变质、降解,维持原有特性

规范流转交接:样品在实验室内部流转时,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接,避免长时间放置;交接过程中需轻拿轻放,防止样品破损或泄漏,同时核对样品标识与状态,确保与《样品交接单》一致

三、实验室样品管理的实际应用案例

某第三方食品检测实验室此前因实验室样品管理不规范,出现两大问题:一是样品接收时未仔细核对信息,导致 1 批次乳制品样品名称与送检单不符,检测后才发现错误,需重新采样检测,延误客户报告交付;二是留样储存温湿度控制不当,导致 2 批次生鲜蔬菜样品变质,无法满足客户复检需求,引发客户投诉。

为解决这些问题,实验室优化实验室样品管理流程,具体措施与成效如下:

完善接收与标识流程:指定 2 名专职样品管理员,接收时采用 “双人核对” 制度,使用扫码枪录入样品信息,自动生成唯一编号;为样品粘贴防水、防脱落标识,标识包含二维码(可追溯至完整信息),样品信息错误率从优化前的 8% 降至 0

优化储存环境:为留样室配备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上传数据至云端,温湿度超标时自动报警;按样品类型划分 5 个储存区域,配备专用冷藏柜、防爆柜,生鲜样品变质率从 12% 降至 1%

规范流转与留样管理: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记录样品流转轨迹,每个环节需扫码确认;延长重要样品留样时间,定期开展留样检查,客户复检需求满足率从 75% 提升至 99%

通过优化实验室样品管理,该实验室不仅减少了操作失误与客户投诉,还通过了 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审核,检测报告认可度显著提升,客户数量较优化前增长 30%。

四、FAQ 常见问题解答

Q1:实验室样品管理中,若样品标识脱落或模糊,该如何处理?

A1:首先需确认样品是否仍可识别,若能通过留样室监控、《样品交接单》等追溯到样品信息,需立即为样品重新粘贴标识(标注 “重新标识” 及操作时间、操作人员);若无法追溯样品信息,需将样品隔离存放,并及时告知质量负责人与客户,说明情况后按客户意见处理(如重新采样),避免使用信息不明的样品进行检测。

Q2:实验室样品管理中,危险品样品的储存有哪些特殊要求?

A2:危险品样品需单独存放在符合安全标准的专用储存柜中(如防爆柜、耐腐蚀柜),并根据危险品类型分区(如易燃品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柜需远离火源、电源及热源,张贴清晰的危险品警示标识(如 “易燃”“腐蚀性”);同时建立危险品台账,记录样品名称、数量、入库时间、使用量及剩余量,由专人负责管理,取用需经审批并记录。

Q3:实验室样品管理中,如何确定样品的留样期限?

A3:留样期限需结合样品特性、检测目的及行业标准确定:常规检测样品(如普通食品、环境水样)通常留样 3 个月;仲裁检测、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样品,需按客户约定或相关标准延长留样时间(如医药样品留样 1 年);易变质样品(如生鲜、血液制品)若无法长期保存,需在留样单中注明最短留样期限(如 7 天),并提前告知客户复检时限,确保客户在留样期内提出复检需求。

Q4:实验室样品管理中,采样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资质?

A4:采样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以下资质:熟悉样品类型的采样方法(如 GB/T、ISO 标准中的采样规范);了解样品特性及采样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危险品采样防护);掌握采样工具的使用与维护方法;能准确填写采样记录,确保采样信息完整、可追溯;部分行业(如医药、食品)的采样人员还需持有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员证书)。

上一篇: 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优化生物医药科研物料管理?
下一篇: 实验室物料管理:全流程优化与智能化转型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