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五大佬撰文:新冠病毒非人工合成

admin 11 2025-02-10 编辑

3月17日,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Medicine以Correspondence形式刊登了来自五位业内大佬的文章,文章表示新冠病毒(SARS-CoV-2)应该非人造产物。这几位大佬包括(下图左起):美国斯普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免疫生物信息学家Kristian Andersen、英国爱丁堡大学分子进化学家Andrew Rambau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免疫学家Ian Lipkin、澳洲悉尼大学的病毒进化学家Edward C. Holmes、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免疫学家Robert Garry。其中通讯作者为Andersen。

 本文首先进行了基因组学、结构生物信息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大佬们认为新冠病毒绝非人造。一, 如果该病毒为人造,则更应该基于已知病毒的骨架(backbone)。然而,该病毒同一般的冠状病毒序列差异较大,反而同穿山甲和蝙蝠身上所发现的冠状病毒序列相似度相对较高。二, 该病毒刺突蛋白(spike)与人受体的结合能力非常高,这是由于其受体结合结构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进化的结果。不过,生物信息学预测似乎并不支持该序列与受体的结合的高效性【1】,computational analyses predict that the interaction is not ideal7 and that the RBD sequ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shown in SARS-CoV to be optimal for receptor binding。也就是说,作者们认为,假使真的有人想制造类似的高效结合能力的冠状病毒,应不会做出如此的设计,据此推断新冠病毒的RBD序列应该是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的结果。

此外,作者们还对新冠病毒的可能起源提出了两个猜测(小编认为这其实也是很明显的)。一个可能性是,该病毒在动物中已经进化成这种超强的致病状态,然后通过偶然事件感染人类。这一可能性较符合以往经验,比如SARS是从果子狸到人后立即引爆03年的非典疫情。而第二种情况,病毒最初由动物转移到人类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进化出目前的致病性。显然,第一种可能性无疑更为恐怖,因为确保未来不会有类似事件——已具备致病性的新冠病毒的“亲戚”由动物转移到人——是要花一定力气的。 要注意,作者们在原文里表示:新冠病毒非实验室出品,而并不是说未发现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换言之,作者们认为他们发现了evidence of absence,而不仅是absence of evidence,用斩钉截铁形容其语气毫不为过。原文的话:Our analyses clearly show that SARS-CoV-2 is not a laboratory construct or a purposefully manipulated virus。 如若真如作者们所言,所谓病毒来自中国或美国研究所的阴谋论可以偃旗息鼓了。不过,也有网友有其它看法。比如来自哥伦比亚哈维里亚那天主教大学(Pontificia Universidad Javeriana)的生物信息学家Diego F. Pereira就不买账:

下面这位印度网友对为何RBD的强结合力可以作为“病毒非人造”的证据:

还有网友对文章是否经过同行评议有疑问。对此,小编猜测一下该位网友的逻辑:该文未提供投稿时间,我们姑且根据发表时间和文章第一段提到的截至3月11日的全球病情数据认为从投稿到在线发表最多有六天时间,如此短的时间暗示不一定经过审稿过程。

 逐条逐条看上去,这些质疑似乎基本都来自圈外,大多数甚至从事和生物学毫不相关的职业,大概对于相信阴谋论的人,无论怎样的科学解释都没有用,尽管从另一个角度讲,学术圈象牙塔里的学者们恐怕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表达类似的看法吧。引文1. Wan, Y., Shang, J., Graham, R., Baric, R. S. & Li, F. J. Virol. https://doi.org/10.1128/JVI.00127-20 (2020).2. 中国生物技术网 2020 美英澳科学家《自然医学》再添力证:新冠病毒乃自然进化产物 往期相关1. Kun, 2020, 新冠肺炎靶标汇总|结构生物信息学2. 苹果派, 2020, 全文赏析|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的起源不是中国?3. montreal, 2020,肺炎病毒的时间生物信息学分析4.helen,2020,穿山甲中间宿主争议始末

Nature Medicine五大佬撰文:新冠病毒非人工合成

上一篇: 质粒构建工具推荐,实验室必备的分子克隆利器
下一篇: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6分弯道超车型纯生信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