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下的反思:对于病原感染,是否应该防患于未然
2019新型冠状病毒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冠在全球扩散蔓延的形势令人担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经历了这一次大规模的感染后,我们需要反思。

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致病菌在与人类躯体共同进化的同时,随时可能会摧毁我们的身躯从而形成可怕的灾难。新型冠状病毒在2020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CoV-2,与我们国家2003年的非典SARS冠状病毒是同一类,但和SARS病毒不是同一种。这表明新冠病毒很有可能不是最后一个引发灾难的菌株。
目前,已知有多种病原体可导致人类疾病,比如埃博拉病毒(Ebola)、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朊病毒(Prion)等。还有一些病原体并未受到大家的重视。
鹦鹉热衣原体
2022年11月份,在柳叶刀旗下以微生物临床研究为重点的期刊中,一篇影响因子高达86.208的文章中提到了鹦鹉热衣原体。
文中提到2020年底中国鹦鹉热的爆发。鹦鹉热是由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引起的,属于一种全球性人畜共患疾病,在包括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报告了大量实验室确诊病例。鹦鹉热的临床表现经常与危及生命的病毒感染重叠,因此鹦鹉热在诊断算法中经常被忽视,在临床实践中被误诊。全球鹦鹉热病例的临床误诊率高达50-80%。
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和基于ompA基因的物种特异性实时PCR相结合,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实验室技术,可以常规检测和区分所有衣原体感染。这些分子诊断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敏感地检测不同样本类型的鹦鹉热核酸,作者建议将其纳入鹦鹉热的临床诊断,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症肺炎患者。
蜱传病毒
除了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鹦鹉热衣原体,在下面这篇高分文章中提到了蜱传病毒。文中表明虽然许多蜱传病毒似乎对人类无致病性,但最近已发现一些新出现的蜱传病毒具有感染人类的潜力,但仍有更多有待发现。
2022年3月31日,世卫组织宣布了一项名为“全球虫媒病毒倡议”的新计划,目的是:“就虫媒病毒的风险流行和大流行的潜在风险发出全球警报”,以改善对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
近年来,包括人口增长和流动性增加、城市化、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入侵造成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重叠在内的多种因素导致蜱虫叮咬频率增加。肩胛骨硬杆菌和美洲软杆菌的地理扩张使莱姆病成为美国第二或第三大最常见的传染病。同样,欧亚大陆人畜共患蜱传病毒感染的报告也有令人担忧的增加,如脑炎、出血热和伴有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热病例。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已知蜱传病毒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布尼亚病毒和黄病毒,并对其潜在致病性特别关注。此外,属于奈罗病毒科的四种病毒值得研究:TcTV-1、SGLV、BJNV和YEZV。TcTV-1、SGLV和BJNV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在中国的发热性疾病患者中首次报告,而YEZV于2021年在日本报告()。
:说明代表性蜱传奈病毒的系统发育样示意图
最后,根据世卫组织宣布的全球虫媒病毒倡议,作者呼吁加强对新出现、重新出现和新发现的蜱传病毒和其他可能感染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微生物的关注。研究工作应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快速准确的诊断测定方法,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和预防性疫苗并获得许可,对高危人群进行横断面和纵向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更好地估计蜱传传染病的疾病负担,监测可能感染人类和哺乳动物的蜱传病毒,以监测其跨物种传播事件及其基因组变异和进化。
当下,新冠病毒盛行,但是在未来,它将仅存在于大家的记忆中。重要的是,需要降低下一波其他未知传染性病毒的风险。另外,对于已知病原感染的疾病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帮助临床医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同样重要。利用自测数据和公共数据分析病原感染值得研究,大家感兴趣的话抓紧扫码咨询吧~
病原感染个性化思路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