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昨天大家们的热情支持。文章已经发送,如果还没有收到的请留言,我会马上处理。
另对于最近火热的韩春雨事件,小编还是希望大家有自己的认识,所以bia三篇文章。希望有所帮助。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Collins论实验的可重复性两种模式
H.M.Collins在“The Seven Sexes: 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a phenomenon, or the replication of experiments in physics”一文中,提出科学知识及其转移的两种模式,其实是论述实验可重复性的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算法模式”(algorithmical model)。这种模式认为,知识可以还原成像计算机程序那样的东西。就是说,如果你按照一系列数量有限的、清晰明白表述的指令(即算法)去操作,一个科学家就可以完全一模(MU)一样地复制出另一个科学家原创的实验。按照这种模式,如果一个重复性实验未出现可重复性的结果,那就说明从事原创实验的科学家未提供完整的算法,即原创科学家提供的算法具有不完整性(imcompleteness)。作为(科学)社会学家,就应该去寻找算法不完整性的原因是什么,包括原创科学家是否故意隐藏了某种东西,或者是否造假了。沿着这种思路,科学社会学家发现已发表的期刊论文具有竞争保密性和不完整性。
第二种模式是“文化蕴含模式”(encultural model)。该模式认为,所谓原创实验和发现具有“可精确复制性”(exact copy of the original)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成问题的。两个复制件完全一模一样这种说法,暗含了这样一种预设,即实验中的变量清单是在文化上可限制的(cultural limitations)。而事实上,实验中的变量及实验环境是受文化制约的,是域境依赖的(context-dependent)。这就需要从事重复性实验的科学家与从事原创实验的科学家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interactions),而不是仅仅依靠已发表公布出来的方法、程序和数据信息。就是依靠所谓的“过来人”(middle man,他看过、讲述过某实验但未亲手做过该实验)来指导重复性实验,也很难出现可重复性实验结果。即使与从事原创实验的科学家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互动,也不是从事重复性实验和出现重复性结果的必要条件。知识的传递,从事重复性实验,仅有已编码知识(codifiedknowledge)是远远不够的,缺乏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又译默会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学习和掌握是远远不行的。这些观点在激光的发现,引力辐射探测等科学实验中一再得到证实。
Collins对实验可重复性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实验者的回归”(experimenter' s regress)。就是说,一个原始实验是否成立取决于实验结果r 是否为真, r 是否为真需要通过重复实验的检验者用适当的仪器来加以检验, 而检验者的能力和仪器的适当性需要用其实验结果r′是否为真来衡量,但是我们又不知道这个检验的测量结果是否是真的, r′是否为真取决于r 是否被相信为真……如此无限回归循环。(转引自何华青,吴彤,2008)
笔者认为,Collins的研究及其发现,并非彻底否定了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而是揭示出重复性实验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因而不能因为一两个或者几十个重复实验无法得出原创实验的结果,就轻易轻率否定某个原创实验发现(比如HAN CY的实验发现)
原文:科学网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