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治未病,早筛“防”癌症

admin 9 2025-02-11 10:52:44 编辑

癌症仍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医疗需求仍远未得到满足。癌症防治是事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公共健康议题,社会和个人寻求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方法来更早地诊断癌症,以便更有效地治疗癌症并且副作用更少。在过去的10到15年里,大规模合作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证实了多种因素与未来的癌症风险相关。但是大多数癌症在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中晚期,这也侧面反应出现有的筛查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亟待技术革新,以推出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早期筛查方法。

传统的侵入性及采用率低的检测方法预计将被更先进的筛查方法所取代,例如基因检测,该方法侵入性更小、更方便,且对普通大众来说更实惠。例如基于血液的甲基化检测易于进行,患者依从性高,成本低,因此可以在目标人群中广泛采用。确定癌症风险时,在传统的风险因素之外,早筛的方式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它可以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癌症(或癌前病变)的筛查,也可以是更广泛的检查标志来寻找多种癌症类型的信号。

笼统地说,早筛的手段应该具有三种特性:操作简便、无创无痛、去中心化。可用于多细胞检测的液体活检技术无疑是早筛适用的重要手段,理想的情况是通过体液就可以检测出所有类型的癌症或患癌风险。这一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癌症的根源在于细胞积累的突变,检测血液中的体细胞突变,就能提早发现癌症。

2021年4月GRAIL在欧洲肿瘤学会(ESMO)旗下期刊《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Oncology)发表了循环细胞游离基因组图谱研究(Circulating Cell-free Genome Atlas,CCGA)的最终结果。

该研究招募了15254名参与者,旨在开发并验证通过一管血实现多种癌症的早期检测和组织溯源的方法。结果显示多癌早检(MCED)方法展示出组织溯源预测和检测多种癌症信号的高特异性和准确性,支持以血液为基础的MCED测试作为现有单一癌症筛查测试的补充的可行性。

那么特定癌症的早筛有哪些研究方向呢?小编调研了相关文献,总结了四个关键词:外泌体、cfDNA/ctDNA、microRNA、甲基化。下面是一些更“接地气”的研究案例:

案例一

 

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ctDNA)分析是一种液体活检方法,用于实时监测肿瘤进化的过程。DNA甲基化被认为是癌症发展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本研究评估了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和匹配的ctDNA中选定的肿瘤抑制基因的DNA甲基化,为早期NSCLC的提供预后预测信息。

案例二

 

结合人工智能和DNA甲基化分析检测循环cfDNA获得了较高的肺癌检测率。

案例三

 

该研究在子宫内膜癌和非典型增生的细胞学样本中,评估了DNA甲基化水平的诊断价值,发现CDO1和ZNF454两个高甲基化的基因是筛选子宫内膜癌和非典型增生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案例四

 

该研究表明,cfDNA甲基化组的不同甲基化区域可以很好地区分肿瘤组和非肿瘤组样本,可用于鉴定卵巢癌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特别是早期卵巢癌检测。

案例五

 

该研究表明SDC2和TFPI2在结直肠癌中被高甲基化,而在粪便中SDC2和TFPI2甲基化的综合检测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无创的CRC早期筛查工具。

案例六

 

该研究基于循环外泌体的miRNA数据,识别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表达不同的miRNA。鉴定出肿瘤来源的外泌体hsa-miR-3937是一种能用于检测和治疗结肠直肠癌的液体活检标志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液体活检的结果暂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而是筛选传统检测方法无法检出的高危人群,防患于未然,这就是早筛的目的!如果能在癌症初现端倪之时(此处指癌细胞的积累而不是癌症已经形成),通过早筛的方式被筛查到并扼杀于摇篮之中,那将是人生之大幸也。

大医治未病,早筛“防”癌症

上一篇: 质粒构建工具推荐,实验室必备的分子克隆利器
下一篇: 海归从“镀金时代”步入“青铜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