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被熟知的细胞死亡途径包括细胞凋亡(apoptosis)、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自噬(autophagy)、铁死亡(ferroptosis)、细胞焦亡(pyroptosis)、非程序性坏死(necrosis)、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等等,当然还有前段时间刚被明确定义进入大众视线的铜死亡,但作为“新生力量”还没有经过足够的磨砺和积累,发文量也仅仅只有10篇。不同的细胞死亡途径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相关生化特征,具体机制之前已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索了解,今天不再赘述,我们来看看目前在细胞死亡领域的研究潜力到底还有多少,以下是截止到6月13日PubMed收录的各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发文趋势,其中以“自噬”、“细胞凋亡”和“坏死”为主题的发文量已经数以万、十万计,细胞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发文数量也是逐年增长。
![研究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最好时机便是现在](https://www.yanyin.tech/cms/manage/file/3571924311ce48ff9bba99dcfd172220)
小编统计了这四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发文数量进行对比,近几年比较“火爆”的细胞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的文章数量都已达到4千多篇,今年时间还未过半,发文数量却已经突破去年数据的一半,未来还是有很大的继续增长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近年细胞焦亡、铁死亡的增长趋势的斜率一年比一年大(坏死性凋亡基本稳定增长),说明已经太多人关注这些方向了,很有可能你的手稿才刚被送到审稿人手里,那边就已经有发表了的文章出现,虽说这些不全是生信文章,但想必整体趋势是一样的;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截止到目前已发表的文章数据最少,是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不值得关注吗?是因为还没有被足够多的人关注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它在将来比其他三种细胞死亡相关的文章更容易被接受。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本身说起。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概念在2005年被引入,作为驱动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最终导致免疫记忆的调节性细胞死亡,与仅参与固有免疫机制(通常是坏死)和引起主动免疫抑制(通常是凋亡)的调节性细胞死亡进行区分。在2013年,Annu Rev Immunol杂志就收录了一篇综述,从癌症治疗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特征、潜在的细胞生物学、免疫效应细胞感知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通路,以及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对人类病理生理学的潜在影响,期望未来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概念能够帮助开发高效的治疗方案。这使得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逐渐进入大家的视线,终于在2020年有基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抗癌药物问世,为部分复发或者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和转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福音。在今年四月份Nat Immunol杂志强调了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在免疫监视中的关键作用,再一次把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带入更多人的视线。
上周已经为大家介绍的两篇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生信文章,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而目前已经发表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的纯生信文章数量居然只有个位数,都没有最新定义的铜死亡的生信发文量多!提示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发文空间。
虽说免疫治疗已经被纳入多种肿瘤的治疗方案中,但是其较低的反应率也是研究者们一直试图攻克的难题。最近,数百个正在进行测试的临床实验表明在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化疗后,肿瘤会从“冷”变“热”,从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这也就预示着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将为免疫治疗打开通道。此时,小编只想说“干得漂亮!”,针对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利好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绝对会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出来的,利用现有免疫治疗队列和单细胞数据的支持,还愁没有文章发表吗?
趁着别人还没反应过来,赶紧hold住,别等到失了先手,才发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果那时再去因为别人都做过了而忧心自己的文章难发,小编也只能笑笑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