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最牛叉的医学文章

admin 26 2025-01-17 编辑

在16年开年大吉之际,盘点一下201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篇医学论文也是能很好的为未来指引方向的,本文整理自今日头条的十大医学论文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并阐述RNA剪接的分子结构基础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组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题目分别为“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和“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文章二报道了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解析的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和,文章一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

谢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在

Nature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论文,第一次报道了一个全新的磁受体蛋白(MagR),该突破性进展也许将揭开被称为生物“第六感”的磁觉之谜,并推动整个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

黄岩谊课题组和谢晓亮(北京大学生物光学动态成像中心)课题组合作,在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获得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9月4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报道了一种用于单细胞测序的全基因组扩增新技术——乳液全基因组扩增,简称“eWGA”。该方法与已有的类似技术相比,大幅度提高了扩增的均匀性和准确性,可以同时检测出单细胞中的小片段拷贝数变异(CNV)和高精度的单核苷酸变异(SNV),该方法还具有基因组的高覆盖率并且能降低外源污染。eWGA成为目前综合指标最好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

曹鹏课(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题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初步进展。他们应用光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哺乳类视觉中枢上丘中鉴定出一条以小清蛋白(parvalbumin)为生物标记物的兴奋性神经环路(如下图)。该环路直接检测视野中逐渐迫近的视觉目标(looming object),并把这些预警信息间接传送给恐惧中枢杏仁核(amygdala)。直接刺激该神经环路,可以特异地引发强烈的“战斗-逃跑”反应。反复刺激该神经环路,动物出现类似PTSD的核心症状。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TSD的发病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光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同汤富酬(北京大学)实验室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曲静实验室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PTEN deficiency reprogrammes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owards a glioblastoma stem cell-like phenotyp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人神经干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是形成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源驱动力,为实现针对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型研究平台和药物评价体系。

揭示I型干扰素反向调控机制

曹雪涛(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课题组利用RNAi的方法,先对巨噬细胞进行病毒感染刺激,再加入siglec1的siRNA进行抑制。结果显示,siglec1抑制后病毒的复制能力明显下降,另外,作者将siglec1蛋白过表达于巨噬细胞系RAW264.7中,病毒感染结果显示,siglec1的过表达能够促进病毒的增殖;另一方面,siglec1过表达后巨噬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的能力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以上结果表明siglec1能够促进病毒的复制并抑制I型干扰素的表达。

阎锡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课题组继发现纳米酶之后,最近在纳米酶应用研究方面再获新进展。她们利用纳米酶的磁性和催化特性,发展出“纳米酶试纸条”新技术,灵敏度比常规试纸条法高100倍;通过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梁米芳研究员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曹务春研究员合作,成功将该技术应用于埃博拉、新布尼亚、流感等病毒的检测。这项成果在生物检测领域的专业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后,立即被评为ScienceDirect热点文章(Top 25 Hottest Articles);ELSEVIER同时配发了专题评论,称该技术克服了传统试纸条法因灵敏度低而长期应用受限的瓶颈问题,有望成为控制埃博拉传播的利器。

科研人员建立卵子来源的“类精子细胞”单倍体细胞系

李劲松(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继建立能稳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类精子细胞”单倍体细胞系之后,该研究团队在单倍体细胞技术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于11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该研究从卵子中产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能高效产生半克隆小鼠,从而简化了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技术,促进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广泛应用。

靶向铜离子伴侣蛋白的化学干预和新型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蒋华良(上海药物所)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何川课题组、艾默里大学陈靖课题组多位研究人员组成合作团队,综合采用理论模拟以及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实验验证策略,首次发现了铜伴侣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该抑制剂可同时靶向两种铜伴侣蛋白Atox1和CCS,选择性调控铜离子转运,从而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该研究成果于2015年11月9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杂志。

基于双亲性树形分子的载药纳米胶束用于耐药性肿瘤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

梁兴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课题组与法国马赛纳米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彭玲研究员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双亲性树形分子的新型载药纳米胶束。基于该双亲性树形分子独特的树形分子结构,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可在疏水性内核形成一巨大空腔,因而能高效大量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其载药量可高达40% 以上。由于其独特的小尺寸粒径(~10 nm),使其不仅能通过EPR效应有效的在肿瘤部位富集,而且可大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内部的渗透能力;此载药纳米胶束对周围环境pH值良好的敏感和依赖性进而显著增加肿瘤细胞内部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高效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可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对正常组织器官功能的毒副作用。

ps

貌似影响力文章的研究机构集中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看来北上广各种资源还是真的超级丰富啊。

原文地址:http://toutiao.com/i6231698922880909826/

欢迎关注

15年最牛叉的医学文章

上一篇: 质粒构建工具推荐,实验室必备的分子克隆利器
下一篇: 生物信息学之初学者(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