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epatology》中山大学揭示EB病毒相关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征

admin 17 2025-01-28 编辑

肝内胆管癌(ICC)是第二常见的肝恶性肿瘤。近几十年来,IC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上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了解。目前,大约50%的病例仍被诊断出没有任何可识别的危险因素。

Epstein-Barr virus(EBV)与几种消化道癌有关,尤其是未分化的鼻咽癌(NPC)和EBV相关的胃癌(EBVaGC),但是EBV感染与ICC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证实。

因此,需要系统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阐明这种罕见的实体瘤,并为发病机理和治疗策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基于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主任云径平教授带领团队使用针对EBV的原位杂交评估了303个ICC ,比较了EBVaICC和非EBVaICC的临床病理参数,分析了EBV感染状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EBVaICC的基因组特征。该项工作以“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nd genomic landscape of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

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上

研究方法及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巢式PCR、多重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原位杂交、全外显子组测序

1、ICC的患病率和EBV感染状况

在6.6%(20/303)的原发性ICC中检测到EBER( A)。EBV仅在EBVaICC肿瘤细胞中检测到,而在与肿瘤相邻的周围非肿瘤性胆管上皮中未发现(B)。所有EBVaICC对EBNA1呈阳性,但对LMP1和EBNA2呈阴性,这表明EBV属于潜伏期I型感染(C)。LMP-1 33bp重复的巢式PCR扩增表明,在所有20个EBVaICC中都有克隆EBV分离株(D)。

. ICC的患病率和EBV感染状况

2、EBVaICC和nonEBVaICC在临床病理和预后方面的差异

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在EBVaICC中,ICC的LEL亚型明显比在非EBVaICC中更为常见。EBVaICC(LEL亚型)的2年RFS率为67%,高于EBVaICC(CT)和nonEBVaICC。

分别在45%(9/20)和55%(11/20)的EBVaICC中鉴定出ICC的淋巴上皮瘤样(LEL)亚型和常规类型(CT)(A )。在所有EBVaICC的LEL亚型病例中,在肿瘤内均发现继发性淋巴滤泡,但在任何EBVaICC CT中均未发现(A)。

与非EBVaICC患者相比,EBVaICC倾向于主要发生于女性(75.0%对37.8%),年轻患者(中位年龄46.5对57.0岁),HBsAg血清阳性率较高(50.0%对26.1%),肝硬化较低背景(5.0%比27.2%),较低的胆石症/胆总管结石率(0%比16.8%),孤立性肿瘤(95.0%比70.7%)和较低的血清CA19-9水平(30.0%比58.0%) (所有p值<0.05)。

. EBVaICC和nonEBVaICC在临床病理和预后方面的差异

3、与非EBVaICC相比,EBVaICC中TIL的密度显着增加

EBVaICC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密度显着增加,包括CD20 + B细胞,CD3 + T细胞,CD68 + TAM,CD8 + T细胞,FoxP3 + T细胞,CTLA-4 + T细胞,HLA-DR + M1 TAM和CD163 + M2 TAM。

. 与非EBVaICC相比,EBVaICC中TIL的密度显着增加

4、在EBVaICC的LEL亚型中,肿瘤浸润的CD20 + B细胞和CD8 + T细胞的比例和密度显着增加

与EBVaICC CT和nonEBVaICC相比,EBVaICC LEL亚型的CD20 + B,CD3 + T和CD8 + T细胞的密度显着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ICC中CD20 + B和CD8 + T细胞密度的增加分别与较长的OS和RFS显着相关。

.在EBVaICC的LEL亚型中,肿瘤浸润的CD20 + B细胞和CD8 + T细胞的比例和密度显着增加

5、EBVaICC具有高PD-L1 / PD-1表达

PDL1-TIL,PDL1-Tumor和PD1-TIL在EBVaICC中显着过表达。总共95.0%(19/20)的EBVaICC呈阳性,PDL1-肿瘤(IRS评分≥3),但只有22.3%(63/283)的非EBVaICC呈阳性(p <0.0001)。PDL1-TILs(IRS得分≥1)的EBVaICCs阳性率为100%(20/20),但非EBVaICCs的阳性率为56.5%(160/283)(p <0.0001)。PD1-TILs(IRS评分≥1)的EBVaICCs总数为95.0%(19/20)为阳性,但非EBVaICCs仅有64.0%(181/283)(p = 0.005)( A-B)。有趣的是,通过FISH分析在95%(19/20)的EBVaICC中未观察到PD-L1基因扩增( A)。在所有303 ICC病例中PD-L1和PD-1的IHC表达模式如 C所示。

.EBVaICC具有高PD-L1 / PD-1表达

6、TMIT与ICC中的EBV感染有关

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该课题组将每个ICC样品分为TMIT(I,II,III和IV型):I型,53个样品(17.5%);II型,123(40.6%); III型,29(9.6%); IV型98(32.3%)( A)。TMIT与ICC中的OS显着相关(p = 0.014),而对于RFS则无显着性(p = 0.059)(B)。TMIT I亚组的生存获益最大,而TMIT III亚组的生存益处最差。

.TMIT与ICC中的EBV感染有关

7、TMIT与ICC中的EBV感染有关

10个EBVaICC的WES数据,其平均覆盖率为100倍,并确定了3353个体细胞同义和非同义突变(包括单核苷酸突变和小的插入和缺失,或InDels)。体细胞突变包括1346个非沉默突变和2007个沉默突变,显示出较高的突变率(中位数:每兆碱基4.4个突变)。该课题组发现至少3例患者的7个基因受到非沉默突变的影响,包括MUC4,DNAH1,GLI2,LIPE,MYH7,RP11-766F14.2和WDR36。通过MuSigCV软件预测了EBVaICC中的22个潜在驱动基因()。

. TMIT与ICC中的EBV感染有关

8、EBVaICC中的非同义EBV突变

显示了在ICC衍生的EBV中鉴定出的前40个频繁的非同义词突变,这些突变是通过将病毒读数与EBV参考基因组(NC_007605.1)进行比对确定的。所有病例都包含BKRF4,BcRF1(T33A),BKRF4(G169V),BOLF1(D1154E)和BPLF1(S405G)的新热点。

.EBVaICC中的非同义EBV突变

小结

EBVaICC占中国南部ICC的6.6%,其中有EBV潜伏期I型感染和克隆性EBV分离株。EBVaICC在临床病理,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分子遗传学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该实体的绝大多数属于TMIT I(PD-L1 + / CD8 -High)。矛盾的是,患者可能对免疫检查点治疗有效。EBVaICC的LEL亚型是宿主免疫应答抗肿瘤活性的理想模型,并且与良好的存活率显着相关,这可能受益于肿瘤浸润性B细胞和CD8 + T细胞增强的局部免疫激活。

《Journal of Hepatology》中山大学揭示EB病毒相关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征

上一篇: 质粒构建工具推荐,实验室必备的分子克隆利器
下一篇: HTSeq用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