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们霆仔又出来持靓行凶啦!~
(这种借着写文安利自己爱豆的行为早晚会被主编打死)
好的,书归正传。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告诉小编,你们有没有趁着大好春光,跑出去浪呢?
小编6号的时候出去溜达了一天,也不是特别隆重的出游,只是携手闺蜜在城市周边的奥特莱斯里逛了逛,感受一下奢饰品的氛围,嗅一嗅人民币的芬芳~
去奥特莱斯的一路上,我们俩一直在哼何老师的金曲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纪梵希,压心底压心底还有阿玛尼~” 整个奥特莱斯,有很多平时经常听到的大牌,当然了,我俩不认识的牌子更多。时值假期,整个购物town里外都是人,好多奢饰品牌的门外都排着长队。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小姐姐手里提着好几个购物袋,眼冒精光脚底生风地从我们身边呼呼走过去,而一个又一个陪着老婆或者女朋友甚至妈妈的男士,则竭尽全力在每家店寻找能坐着的地方,或玩着手机,或昏昏欲睡。
贫穷的我们俩每人激情消费了两件衣服之后就没有了继续血拼的欲望,一人拿个甜筒在town里慢慢逛着。走着走着我们就看到了匡威的店,闺蜜说想要进去看看,我瞄了她一眼道“你没穿匡威的衣服和鞋,能进去吗?”然后我俩就开始站在匡威门口狂笑。
我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一个家里挺有钱但学习不是很好的小朋友穿了满身的耐克,我们班主任总是说他“满身的对号,可卷子上全是叉”。那时候我觉得能穿耐克那种运动鞋就好牛X了。后来上中学的时候,突然从某个时期开始,大家都不喜欢运动鞋了,开始穿帆布鞋。和运动鞋比,这种鞋更酷更时尚,搭配上同时期开始流行的破洞牛仔裤,如果男生再卷个裤脚配个白衬衫,那简直就是青春学霸校草啊!就是这个时候,我知道了匡威这个牌子。谁能想到这在一代人心里留下深刻烙印的品牌,在这个春天出了这么大的幺蛾子以致于被群嘲呢?
这件事的起因是济宁市的某家匡威门店被网友曝光,如果想买门店的匡威1970s款高帮鞋,除了要排队抽号,还要带着身份证并且穿着匡威的衣服和鞋子来。
喵喵喵???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让那些想拥有人生中第一双匡威鞋的消费者咋办呢?怎样做到在没有匡威的情况下穿着匡威买匡威?这匡威的营销是疯魔了吗?
在网友的评论里,我学到了一个新的词,叫做“配货”,可不是超市里打包销售的买一送一哦,而是你只想买A,却必须连带着B一起买,付出A+B的价钱并强迫接受B,才能拿到你想要的A。这听上去特别流氓是吗?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在各个领域出现。
往深层次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稀有”。商家费劲心思使得一件商品成为“稀有物”,那么想要获得,就必须付出大于商品本身价值的代价才行。
如今商家的饥饿营销无处不在,想方设法制造商品的“稀缺感”,花样更是层出不穷。什么“限量款”啦,“珍藏版”啦,实在不济还可以像匡威这样,拿出不知道多少年前的经典款炒炒冷发,卖卖情怀。或者往正常版上面镶几颗钻,镶一排水晶,冠个“奢华版”的名头,再搞个限量发售。再不然,就按照节日来,“情人节限定版”,“圣诞节专属礼盒”什么的,或按照星座来,打造“水瓶座专属”,或按照季节来,推出“春季限时赏味”之类的。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商家做不出的。这种“稀有感”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 “快买,再不抢就没有了!”
于是消费者把理智和需要,商品实质价值等诸多因素抛在脑后,开始疯抢。前一阵星巴克的“猫爪杯”就是很好的例子,整个事件发展到后期越来越妖魔化,我朋友圈代购化妆品的微商都开始倒腾杯子了。
制造了稀缺感之后,怎么样把稀缺感变现呢?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提过一个理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这是利用消费者完成商品的“炫耀性价值”,从而激发更高的需求。什么叫“炫耀性价值”呢?就是这件东西除了其自身的实用性之外,给购买者带来的财富、地位、阶级和身份等方面可以炫耀的优越感。因此,抢购这种“稀有感”的商品,能很大程度展示购买者超凡的消费能力,从而将该商品的“炫耀性价值”发挥到极致。
虽然“买买买”是个人行为,“有钱任性”是别人的自由,但实际上,整个社会正在被消费主义绑架。商家越来越不关注商品本身的质量,最大的成本不放在产品研发而是宣传上,消费者呢,则盲目跟风,买了一堆又贵又不见得有用质量还不一定好的商品,这实在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应该有的样子呀!
所以啊,我们才不是这种欺骗消费者的奸商呢!这一次,我们联合科学出版社,搞了一个“生信集市”。没有套路,也没有“饥饿营销”,所有你能想到的,你想拥有的,我们一次性全部给你配齐!
没有虚假营销,更没有哄抬物价,定价都是每本书的实际价格,甚至还能享受粉丝的专属优惠。没有捆绑销售,也没有强行配货,你看上哪本就买哪本,所有书就放在那里,任君挑选。
提高智商不交智商税,精华、精彩、精炼,每天进步一点点,从关注做起~
店 铺 地 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