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国内市场难觅高端生信服务

admin 19 2025-01-29 编辑

近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正在一部分粪青叫喊着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加税,让他的苹果破产之际。美国居然像SB似得对自己动手,对中兴进行芯片禁运。

终于,在被强行扒掉华丽的衣服之后,才发现底裤是如此的破烂不堪。

经济学上讲的是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也不一定说非得有吊炸天的核心技术,比如芯片技术。此次事件,大多数人归咎于中兴没有契约精神,这个另当别论。我们着重分析核心技术的问题,首先比较优势的问题,说的没毛病,但是正如任正非所说的,一旦你的上游限制你,被锁住咽喉,你能否有所谓的替代品。也就是说人家搞芯片的可以去种地,但是大部分种地的是做不来芯片的。

昨天朋友圈刷屏的正是大家的各种反思,比如中国的投资人过度追捧商业模式啊,没有人踏实做技术啥的。。。。

小编今天想说一说生信领域难觅高端生信服务的情况。

做生物信息的一毕业,可以选择的岗位,两个。

第一个,科研单位,待在6个人中有5个做实验的地方跑流程。

第二个,测序公司,待在一个跑流程地方,还是跑流程。

老东家百迈客郑总当初做云平台的时候,说做云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让能够解放双手,做最应该做的事情。

翻译成接地气的话,就是不要让科班生信出身的人,去组合别人的工具,捯饬流程,做工厂的工人。应该更多的参与真正的生信工作,也就是说真正的去挖掘生物大数据的价值,包括独立开发算法,工具,软件等。

生物大数据挖掘,相比传统大数据挖掘更有意义,但是行业内生信待遇并不是很高。

这里存在一个怪圈。

从用户的角度,大家多年被测序工厂养成的共同认知就是生信分析就是标准的分析,是测序的附属产品,不测序,无生信。

的确如此啊,小编刚毕业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路可以走啊,只能去测序工厂当工人啊。既然是标准的东西,既然是工厂化的产品,那就拼价格吧。作为用户,肯定是嫌贵。因为这个产品隔靴搔痒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所以没有客户乐意为此付高昂费用。

而测序公司逐利的心态使得他又不能开展所谓的个性化生信。毕竟跑一跑流程,多测点样品,来钱比苦哈哈的挖掘更容易些。

这个是从用户和公司的感受,那么作为生信分析人员呢,他们甘愿跑流程吗,肯定不是啊。每次回家,家人问起来做什么工作,肯定都是说基因科学,基因数据分析,不会直接说是流水线工人。毕竟除了工资待遇,个人价值也是需要体现的。

然后就有一批不甘心做测序的附庸,不甘心跑流程的人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开始为生信分析真正的价值而创业。

比如拓美科、基因帮、基因课、基因慧等等。

你会发现他们刚出来的时候,都是扛着真正体现生信价值的大旗,只做生信分析,不做测序,但是梦想都在跟市场的碰撞和反复议价中渐渐屈服。

都因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对科研服务失去了信心。看他们的业务,一体机、平台、培训、行业资讯,已经做起周边服务了。

现状是一批很懂生信的人,一批很牛叉的做生信的人不甘于跑流程,想体现个人价值,但是反而改了行,这其实是一种损失。

小编之前见过一个修自行车很牛的师傅,用耳朵听就能知道轮胎哪里漏气,但是由于他很聪明,由于专心修车搞技术不挣钱。他比较喜欢倒腾二手车,留下修车的基本都是不怎么聪明的人,至少小编的那个小区是这样。

客户真的不乐意为高品质的服务埋单吗?

肯定不是,真不过是让某些测序工厂利用垃圾的服务和流程把客户给伤了。

前段时间一个客户要做一个分析,预算10万块,但是在市面上找到的服务都是1万块的服务,不存在高品质的个性化生信服务。

一个劣币驱除良币的怪圈就此形成。

想让客户慢慢的认识生信的真正价值,其实也不难,毕竟大家还是乐意为NRgene付费,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想让生信从业者能踏实下来真正做分析,这个不仅仅是时间问题,还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

中国传统意义上老是赋予那些搞科研的人一种贫穷的品质,貌似你不苦、不累、不穷,就不算搞科研,要求你做科研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这里的导向是有问题的,只能说我们的民族还是过于激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能有纯粹的我要的是葫芦的心态。

相对于本次中兴事件,我们不是缺芯,更多的是缺少踏踏实实做好事情的不浮躁的心,希望大家能就此慢下来,重新思考商业价值,利用好黄金定律,能更好的把握现在和未来。

期待有一天市场上,不仅有大而强的生信标准分析工厂,也能有小而美的生信个性化工作室。

相信到那一天,春暖就一定会花开,花开,春天也一定会更温暖。

为啥国内市场难觅高端生信服务

上一篇: 质粒构建工具推荐,实验室必备的分子克隆利器
下一篇: 单细胞多组学数据无偏整合新策略
相关文章